《历史与研学旅行》读后感2021福建暑假一本好书
作者:读后感
发布:2021-09-01 11:33
来源:www.kewaishu.com.cn
阅读:次
《历史与研学旅行》读后感2021福建暑假读一本好书初中老师推荐书籍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文明的曙光 闽越国兴亡
一、探寻闽人之源/2
二、走进闽越王国/5
三、追踪闽越人的文化印记/7
研学旅行一:闽都文化研学之旅/11
第二章 汉人迁入闽 福建初开发
一、汉人南迁人闽及其影响/18
二、陈元光与漳州的开发/20
三、王审知与闽国/21
研学旅行二:客家文化研学之旅/24
第三章 昔为险远地 东南全盛邦
一、社会经济全面发展/30
二、文化事业繁荣昌盛/31
三、闽学创立影响深远/33
四、妈祖信俗广泛传播/35
研学旅行三:朱子文化研学之旅/38
第四章 风起东西洋 海丝通四方
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44
二、福建市舶司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46
三、郑和下西洋/50
四、明代的海禁与海防/52
五、私人海上贸易与漳州月港的兴盛/55
研学旅行四:妈祖文化研学之旅/58
第五章 海峡隔不断 闽台一家亲
一、闽人移民和开发台湾/64
二、郑成功收复台湾/66
三、施琅统一台湾/68
四、沈葆桢与台湾近代化进程/70
五、闽台一家亲/71
研学旅行五:闽南文化研学之旅/74
第六章 启航近代化 引领新风气
一、厦门、福州口岸的开放与民族工业的发展/82
二、福建船政局与近代中国海军/83
三、开眼看世界与引领新风气/85
研学旅行六:船政文化研学之旅/89
第七章 闽侨遍五洲 桑梓情义深
一、福建海外移民与分布/94
二、福建华侨华人与近代中国革命/96
三、福建华侨华人的桑梓情怀/101
研学旅行七:华侨文化研学之旅/104
第八章 近代家国梦 抗日烽火情
一、近代福建的民主主义革命
二、十九路军人闽与福州、厦门沦陷/112
三、福建救亡运动与永安抗日文化/115
四、八闽文学群星闪耀/117
第九章 红色摇篮地 薪火代代传
一、中央苏区的创建与发展/120
二、古田会议永放光芒/122
三、多姿多彩的红色文化/124
研学旅行八:红土地文化研学之旅/128
第十章 敢为天下先 建设新福建
一、经济特区先行带动/136
二、孕育民营经济摇篮/139
三、山海交响奔赴小康/140
四、新时代新征程新福建/142
第十一章 多彩的文化 宝贵的遗产
一、山海间的家园/146
二、舌尖上的闽菜/150
三、海丝路上的名片/153
四、多姿多彩的民间文艺/155
五、独特的节日习俗/127
研学旅行九:畲族文化研学之旅/160
【内容节选】
第一节 探寻闽人之源
自然环境
福建地域三面环山,东面临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其历史文化与相邻的浙江、广东、江西等地都有较大的差异。
福建境内有两条大山脉。一条是西北面的武夷山脉,这是我国大陆东南部的最高峰。另一条是由戴云山脉和博平岭山脉共同组成。这两条山脉的走向与福建海岸大致平行,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使全省明显地分为西北山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福建境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间多小盆地,水系多而密。福建的海岸线曲折,海洋资源极其丰富。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物产丰富适合人类生存和繁衍。因此,福建一直被考古学界认为是史前考古的宝地。
旧石器时代——万寿岩遗址能够证明古人类活动的证据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证据,即古人类化石;另一种是间接证据,即人类相关的文化遗存,如石器、骨器、生活遗迹等。只要发现其中一种,就可以确认当时当地已有人类存在。
1987年,漳州市东山县海域打捞出来1件人类肱骨残段,经研究确认属于晚期智人,这是福建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次年,在三明市清流县狐狸洞的地层中发现了5枚古人类牙齿化石和十几种哺乳动物的化石。其后,在闽西北、闽东、闽南等地又发现40多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或化石,这其中包括已经发掘的漳州莲花池遗址、三明万寿岩遗址。前者年代距今约40万年前,后者距今。。。
【内容节选二】
一只姓连的蝉蛇精,故该庙俗称“连公庙”。庙内奉祀连公蛇神及其配神七尊常年香火不断。每年的元宵节至正月二十五左右,乡民们必举行盛大的游蛇灯、闹蛇灯等活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的“蛇王节”更加热闹而隆重。人们会在节日活动的最后把蛇放生,并在蛇王庙前搭台演戏酬神,以祈求蛇神保佑全家平安,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武夷山悬棺葬悬棺葬是中国古代葬式的一种。即在江河沿岸寻处悬崖峭壁将逝者连同装殓的棺材安放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或于崖壁凿孔。椽木为桩,置放在崖桩拓展出来的空间;或在岩壁上开凿石龛,棺材置入龛内;或利用悬崖上的天然岩沟、岩墩、岩洞置放尸棺。悬棺葬主要出现在南方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武夷山悬棺葬历史悠久,因而被考古专家视为悬棺葬的发源地。
武夷山九曲溪两岸的峭壁上,至今仍存有18处悬棺遗迹,史书上称之为“岩棺葬制”或“船棺葬制”。当地人又称悬棺葬为“架壑船”“虹桥板”等。考古工作者从武夷山白崖取下的一副古棺,棺如船形,全长4。89米,宽0。55米,高073米,分为底盖两部分,上下套合。除舟船形的棺床外,棺盖还制作成船篷形,棺床后隔板处的方形孔则像是船桅杆的插孔。
这种船棺与自古流行于东南沿海渔民的独木舟造型相似,用材也大多一致,可能蕴含着"我祖乘船来,我要乘船返”的观念。此外,随葬器物有龟状木盘一件、纺织品残片、残竹席等。最为奇特的是,船棺材料为坚硬的柚木,四周均刨凿成直角,与棺床棺盖套合紧密,棺木刳空,厚薄均匀。整棺的制作采用刨、凿、砍、削、锯等多种工序。因此相关学者断定武夷山船棺葬为青铜器时代的产物。
【探究思考】
船棺一般安放在距离溪面数十米甚至百米高的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穴中,有些则是直接放在悬空的木桩上面,而每副船棺重达数百千克。在当时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的历史条件下,武夷山的先民是用什么方法把巨大的船棺安放在悬崖峭壁上的?为什么要把船棺安放在悬崖峭壁上?
扫码关注课外书网微信公众号,或者微信内搜索:课外书大全读后感。
扫码关注课外书网微信公众号,或者微信内搜索:课外书大全读后感。
上一篇:《论尽星航》读后感2021福建暑假读一本好书 下一篇:《地球最后一秒钟》读后感2021福建暑假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