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读本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卷帘看:中国诗画读记》读后感:诗中有灵画

作者:读后感 发布:2022-08-18 18:01 来源:www.kewaishu.com.cn 阅读:
《卷帘看:中国诗画读记》读后感:诗中有灵画亦含情
 
  作者:赵志坚、李文文
 
  近日,读李鸿杰的《卷帘看:中国诗画读记》(济南出版社2020年8月版),竟有几分与古人生活重叠之感!一直生活在喧嚣城市的我们,从未想过现代普通人的生活与古代艺术作品之间会有相通之处。然而李鸿杰读诗,便觉诗中人影浮现;看画,便见画中情思漫溢。于是,他提起笔,将自己对诗画艺术的理解记录成书,带着读者细细体会诗中之灵、画中之情。
 
  这将是一次奇妙的旅程。在这里,你可以细细揣摩名家山水画的画法技巧与内涵,结合作者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解说,找到中国画与中国古代诗歌的连接点,进而探索中国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的绘画、文字中表达的心灵志趣与理想追求。在这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成了画家,画家亦是诗人。
 
  树,算是诗与画中较为常见的物象了。当我们读着“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时,只觉蜀僧的琴技了得,旁听之人都觉得像听到了万壑松涛之声。而李鸿杰却说,人听琴,松也在听。是啊!立于蜀僧旁的松树,也在认真地听琴,似乎通过琴声见到了峨眉峰上的松树群,随着蜀僧一起生出思念之情来。
 
  文徵明《绿荫草堂图》和郎世宁的一幅山水图中,都有一棵探出大部分身体的松树,周围有一圈矮矮的栏杆和一座茅屋,仿佛有人在此居住。巧合的是,文徵明并未画出人影,而郎世宁的树下却有两人在观山景。李鸿杰写道:“大树下,从文徵明那里走掉的人,去了郎世宁的笔下。”这句话太奇妙了!越看这两幅图,倒越像是文徵明图中的人去赴了郎世宁笔下之人的约。这是两个朝代的画家的灵魂会晤。
 
  帘,是古代贵族之家的常用之物,其材质有竹有丝,也有琉璃、珠玉,是隔绝房屋内外的一道屏障。古代诗词与画中亦常有“帘”。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浪淘沙令》云:“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鸿杰说,垂帘隔断视觉,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强化听觉。是啊,雨声潺潺,即使为帘所隔,仍旧将寒意送来。这种逃避并不能隔断现实,不如面对,不如就让帘卷起。就好像仇英画的《汉宫春晓图》,其帘以卷起状态存在,侍女可直接看见帘外的鸟,环境便明快许多。可见,画者必是从垂帘的逃避中解脱了。帘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它非竹非丝,也不是琉璃、珠玉。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布质窗帘。当我们打开窗帘,让阳光照进房间时,似乎也体会到仇英笔下侍女的心情:还以为是什么凶猛之兽,原来只是一只漂亮的鸟儿。
 
  这大概是李鸿杰为这本书取名“卷帘看”的原因吧!管他帘外是什么,勇敢面对就是了,说不定有惊喜呢!
 
  李鸿杰将诗与画两两相映,以细腻灵动之心目发现了诗中画里那些常被普通人乃至艺术爱好者忽略的景致,又以娓娓道来、轻描缓抒的文笔和心态写成一篇篇笔记。除了“树”和“帘”,他还写了“春色”“鸟儿”“船篷”“苔痕”等更多画与诗中可品味的物象。读这些篇章,既可领略知识,又可超越知识,给我们灵感和领悟。一本《卷帘看:中国诗画读记》,不断地在字里行间、笔端墨下感悟和发现……

上一篇:《爱丽丝漫游仙境》读后感:变大变小的魔药 下一篇:《中国的孩子》读后感:一片童心向祖国

本文链接:http://www.kewaishu.com.cn/duhougan/1318.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


果盛课堂APP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